共同缔造城市更新中铁十二局小区&黄河路社区方案设计
“一个城市的历史遗迹、文化古迹、人文底蕴,是城市生命的一部分。文化底蕴毁掉了,城市建得再新再好,也是缺乏生命力的。
要把老城区改造提升同保护历史遗迹、保护历史文脉统一起来,既要改善人居环境,又要保护历史文化底蕴,让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融为一体。”
——习近平
中铁十二局小区位于西湖路6号,建于2006年,为原中铁十二局家属院,属单位自建小区,在2020年国企退休人员社会化移交后,转到黄河路社区。小区共4栋10个单元,总人数312人。其中隶属于中铁十二局家属户数93户,占比66%,租户32户,占比22%,其他15户,占比12%。
近年来,在黄河路社区党委的带领下,发挥党建引领小区治理,通过开展志愿服务、联合“两新”组织捐赠健身器材、图书等活动,使小区生活环境有所改善。然而自2019年进行三供一业改造,仅对燃气管道进行改造,其他基础设施未改动。小区基础设施老化,绿化杂乱无序,老人上下楼梯出行不便,党员议事、居民活动场所不足,纳凉亭无照明、晚上活动不方便,一系列问题困扰着小区居民的生活,改造呼声强烈,小区公共配套设施亟需完善,小区环境及基础配套任需提档升级。
“逢山凿路,遇水架桥,铁道兵前无险阻;风餐露宿,沐雨栉风,铁道兵前无困难”,是叶剑英对铁道兵最真切的赞颂,也是对铁道兵精神最凝练的阐述。从“人民铁军”到新时代的建造工匠,从助力国家解放到推动社会与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,中国铁建一往无前,历久弥新,以“功成必定有我”的责任担当,永远挺立在改革潮头。拓展新格局,擘画新蓝图,成就一个又一个美好的未来。铁道兵精神是中国铁建的精神丰碑,是我们无论何时都要永续传承的精神内核。
◎铁道兵文化网
“国有所需,我必前行”的爱国精神、“时有所需,必有所为”的时代精神、“功成必定有我”的担当奉献精神,共同构成了中铁文化精神体系。
如今,我们又一次站在了时代变革的关口,在“共同缔造”理念的引领下,传承中铁精神一逢山开路、遇水架桥,探索“共谋、共建、共管、共评、共享”共同缔造发展模式,唤醒社区居民主人翁意识,在当下勇担使命,汇聚各方面力量共同参与到城乡社区建设中,为建设现代化美好家园凝聚强大动力,人人争做新时代家园建设的“开路先锋”。
◎概念推演(左滑查看更多)
文脉是一座城市的根与魂,是地域与文化碰撞的凝结。如果一座城市被抹除历史,那它只会如同新城,让人们感到陌生与之产生疏离感。只有守住了城市记忆,城市文脉才能得以延续。
如何保留人们心中的城市记忆和城市情感?如何让这份记忆汇集成培育“社区是我家,建设靠大家”的共同体意识、唤醒社区治理内在动能,是当下城市更新和城市治理水平需思考的重要命题。
◎改造原则(左滑查看更多)
通过走访调研,与社区、街道、小区居民代表开展多轮协商沟通,发现目前小区存在一下问题:
1、原物业办公室空间闲置率较高,而居民活动空间较少。
2、便民设施(晾衣架)不足,已有设施(如入口雨棚漏雨)需要升级。
3、导视标识不明显,界面环境脏乱差。
◎改造前(左滑查看更多)
◎总平面图
04 文创设计
-
考虑到原雨棚漏雨需要更换的前提,我们在雨棚设计上,将如何防止新雨棚会出现此类问题,在概念方案出土后,与施工部门展开了为期一周的深化设计,决定在原来的概念方案上增设置雨棚接水槽、接水管。经过现场踏勘,发现此处居民习惯在取快递后,特别是老年居民,会在棚下歇息。这是居民交流的一处场所,为此我们将此处空间进行了微整改,对墙面、窗户进行界面更新,雨棚增设了照明设施,并将线束进行了整理。
◎雨棚及立面更新概念设计
◎小区宣传栏效果设计
简洁立面表情对城市风貌和居住体验都是一种崭新的尝试,是一种现代语言与经典秩序相融合的微创新。
◎溯源历史文化墙
◎入户文化墙
本案文化墙围绕历史溯源铁道兵奋战场景在线、铁建精神传承、居民老照片、老物件展陈、新时代家园共建、未来展望等内容设计,旨在保留老记忆,让文化传承与活化再生,同时唤醒居民的主人翁意识,主动参与到社区治理中来。
◎居民老照片&居民共建文化墙
◎精细化节点设计(左滑查看更多)
◎党群连心站内部展示
-
◎入口雨棚展示
◎党群连心站内部展示
◎“拾光车站”宣传栏展示
◎文化墙展示
◎初心亭
在本案中,设计以“铁道兵精神”为核心挖掘场地内涵,丰富居民精神文化层面为设计出发点,遵循四大文创改造原则,通过加强社区公共设施的设计和利用,创造集功能性与文化性于一体的社区环境,提升居民生活品质和文化认同感。